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的出处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的出处
出自:左传知《左传》简介《左传》后人将它配合《春秋》作为解经之书,称《春秋左氏传》,简称《左传》。它与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梁传》合称“春秋三传”。《左传》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。《左传》的作者道,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,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。《左传》原名《左氏春秋传》,又称《春秋左氏传》,或者称《左氏春秋》,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,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(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《春秋》,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《资治通鉴》,所以《左传》只能说是最早的详专细的编年体史书)。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《春秋》而作。它起自鲁隐公元年(前722年),迄于鲁悼公四年(前464年),以《春秋》为本,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《春秋》的纲目,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。西汉时称之为《左属氏春秋》,东汉以后改称《春秋左氏传》,简称《左传》。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的出处
出自《左传宣公二年》
原句是:
三进,及溜,而后视之,曰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”稽首而对曰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
译文:
走了三次,到了屋檐下,晋灵公才抬头看他,并说:“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,打算改正。”士季叩头回答说:“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,犯了错误能够改正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的出处,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。
扩展资料:
典故:
故事:晋灵公生性残暴,时常借故杀人。一天,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,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。
正好,尸体被赵盾、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。他们了解情况后,非常气愤,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。士季先去朝见,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,便假装没有看见他。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,来到屋檐下,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。
他轻描谈写地说“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,今后一定改正。”士季听他这样说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,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:“谁没有过错呢?有了过错能改正,那就最好了。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,就是一个好的国君。”
但是,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,行为残暴依然故我。相国赵盾屡次劝谏,他不仅不听,反而十分讨厌,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。
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,宁可自杀。晋灵公见此事不成,便改变方法,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,准备在席间杀他。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,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。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,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—人非圣贤?孰能无过
【出处】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人谁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
【释义】“非”,不是。“孰”谁。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,谁能没有过失?
【故事】晋灵公生性残暴,时常借故杀人。一天,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,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。
正好,尸体被赵盾、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。他们了解情况后,非常气愤,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。士季先去朝见,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,便假装没有看见他。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,来到屋檐下,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,轻描谈写他说“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,今后一定改正。”士季听他这样说,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:”谁没有过错呢?有了过错能改正,那就最好了。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,就是一个好的国君。”
但是,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,行为残暴依然故我。相国赵盾屡次劝谏,他不仅不听,反而十分讨厌,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。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,宁可自杀。晋灵公见此事不成,便改变方法,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,准备在席间杀他。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,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。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,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。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!”是人人明白的一句话。自呱呱降生人世起,到停止呼吸、合眼离开尘世一刻为止,人与人之间只有犯错多少、大小和如何对待自己所犯过错之不同,却没人能说自己“终生无过错”。所以陶渊明有“觉今是而昨非”的名句,传颂千古。
孔夫子说:“小人之过必文。”(见《论语·子张》,指小人对所犯过错一定要掩饰、狡辩)是成语“文过饰非”的出处。孔子的学生子贡说:“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;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的出处,人皆仰之。”(见《论语·子张》,“君子的过失如同日蚀和月蚀,发生时人人可见;改正时人人都仰望。”)说明君子与小人对待所犯过错的态度截然不同,其影响也不同。
人难免有过错,犯错后采取什么态度就是关键了。孔子说:“过而不改,是为过矣!”(见《论语·卫灵公》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,“有错误而不改,那错误才真是错误了。”)所以孔子又说:“过,则勿惮改。”(见《论语·学而》,“有过错,不要怕改正。”或解为“有过错,不要怕,改正就是了。”)显然,犯了错误却“文过饰非”,或“恼羞成怒”,就是错上加错。
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如何理解?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问题,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《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如何理解?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改之,善》相关文章,请继续关注高考网!